![](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oyosoap/1383287290-2196733123.jpg?v=1383287292)
不要打斷孩子玩耍
1. 缺乏自由
媽媽和孩子來到草坪,媽媽一看草坪裡不太乾淨,就趕緊叫孩子離開草坪,並說:“你看,這裡這麼臟!說不定還有貓屎狗屎,咱們還是到別處玩吧!”因為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在一塊玩遊戲,小孩不願離開,可媽媽堅持,小孩耍脾氣,可是,媽媽又發出了最後的通牒……最後,孩子耷拉著頭跟著媽媽離開……
這個場面很常見,幾乎每位家長都明白要給孩子自由,給孩子空間,可是,多數情況下孩子並沒有得到真正自由玩耍的機會,總是覺得玩不夠,玩得不自由。是不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年輕的父母們總會下意識的去保護呢?不讓孩子自己獨自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怕孩子吃虧;不讓孩子玩沙子泥巴,怕弄髒衣服;不讓孩子在空地上瘋跑,怕磕了碰了……其實,這已經可以反映出家長平時對孩子不經意的束縛實在太多了。
如果媽媽們能多尊重些孩子的意願,能讓孩子自由決定玩耍的方式,能鼓勵孩子尋找更好方法和地方,如果……可惜,“如果”的美好只存在於如果之中。只是在不經意中,孩子的手腳就被束縛了。
2. 缺乏環境
我們知道,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居住在鋼筋水泥的環境裡,這直接導致孩子玩的時候缺乏空間,缺乏夥伴。雖然每一位父母都給孩子購買了許多玩具,事實上,很多孩子都只是拿著這個玩具,想著那個玩具,並沒有動手。玩具怎麼玩,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有興趣,孩子就會不斷地嘗試、創新,然後再嘗試其他辦法。想想,其實孩子們不需要很多玩具,只要大家一起高興的玩,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更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那麼在孩子5歲之前,與其把成年人的各式各樣的想法強壓在孩子,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以充分地發揮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潛能,鍛鍊了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在玩中學習
當媽媽們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時,孩子才會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小夥伴交流,這對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在交流中,孩子不僅能夠發展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種時刻,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在一起繼續玩耍,他們就必須學會商議、妥協和變通,以求得一個適中的辦法,照顧大多數人的意願,在商議和妥協中,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來源:pc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