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壞責任在誰

 

當聽說自己的孩子成天玩網路遊戲時,你會棍棒相加嗎?當看到自己的孩子閱讀黃色書籍時,你會大發雷霆嗎?當拿到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時,你會向全世界吶喊嗎?當陪著自己的孩子在人才市場苦苦尋找著飯碗時,你會罵他平時學習不用功嗎? 

   所有這些都有是每個家長在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或者說是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他們在時刻注意著,怕因為自己一不留神,孩子變壞了。 

   變壞就是孩子的專利嗎?孩子變壞是我們真正應該怕的嗎?怕,當然可怕,因為孩子變壞會給家庭帶來災難。但更可怕的還不是孩子變壞這個結果。我們別忘了至今仍讓我們耿耿於懷的非典,得非典固然可怕,但是不清楚非典的病因、傳播途徑更可怕,因為這會造成千千萬人感染非典。孩子變壞也一樣,如果我們搞清楚了它們的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可怕的東西也變得有藥可治了。 
對知識多樣性的。

   筆者認為孩子變壞是由很多的矛盾導致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孩子渴求和自由生活的嚮往與應試教育和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在這個知識年代,誰都明白知識就是力量這個道理,包括孩子。因為他有太多太多的理想需要知識來實現。即使是大家最討厭的玩遊戲的理想,也需要熟悉它的內容和操作方法。所以在孩子變壞是否有對知識渴求這個問題上,我們勿須質疑。但學校的應試教育和現實社會的高分認同感改變了這一切,迫使他們除了拿高分外什麼都只是夢。一些本該成為現實的東西(如課餘活動、課外知識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也都成了他們白日夢和夜間夢的內容。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學習上取得高分,這與科學上說大多數人處在中間層次相吻合。因此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整天生活在一種壓抑的生活環境中就成了事實。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把心中的理想推入到大學,希望那時自由的生活會幫助自己實現目標,壓抑變成了學習動力。而另一部分人由於承受不了這些壓力,乾脆就通過遊戲中的虛擬世界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把自己的壓抑轉移為另一種精神刺激?黃色文化上面,希望通過這些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空虛和苦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那部分變壞的孩子。 

   當然這是初、高中生變壞的主要心理,因為他們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沒有混入太多的社會因素,只有高分這個社會、學校、家庭有形無形地要求他們的枷鎖深深地留在他們的腦海。所以,他們的叛逆多少帶點幼稚。如果家長、學校、社會能調整這個高分認同感,多和他們溝通,儘量滿足他們對知識多樣性的渴求。多顯知識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少顯高分心態。真正做到因才施教,也許孩子的麻煩會少許多。 

   而事實並非如此,應試教育仍然催生著高分裡面。當他們帶著壓抑和夢想的複雜心理踏進大學這個社會的殿堂時,當他們搞清楚大學原來就是高中的重複時,當他們弄明白自己所謂的理想原來只不過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時,當他們看到自己苦苦奮鬥卻離飯碗仍然很遠、而有錢有勢的人輕而易舉就可以控制很多人的飯碗時,當------這些現實使孩子變壞成了可能。而沉湎網路、青少年犯罪、自殺就成了他們釋放壓力的選擇。 

   社會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奇怪的角色。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有時並不重要,為了虛榮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它不合適的特權;人才作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源泉,為了迅速提高全民素質,大學本科生現在成了災難;公平作為我們的宗旨,在很長時間裡過分追求效率,它成了權力和貧富懸殊的犧牲品------- 

   這些社會現實夾雜著以前造成的壓抑心理幾乎成了大學生變壞的主謀。 

   我們清楚孩子變壞有他們性格不成熟和心靈脆弱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是這一主要矛盾促成了孩子變壞,至少是他們變壞的孵化器。 

   那誰又該為孩子變壞承擔責任呢? 

   矛盾的解決從來就不是一方的責任。當我們改變高分觀念、拋棄自己的孩子只有當上大科學家、大官、賺大錢------才算出人頭地的舊思想,轉而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營造各種人才充分展現自己才華的自由空間,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孩子變壞這個矛盾也許會得到真正的緩解吧!

 

 

 

 

 

 

 

 

 

 

 

 

來源:ps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e/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