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鋅誤區 別以為寶寶總缺鋅
如今,補鋅已成為人們繼補鈣之後,關注的又一進補重點。有些父母一見自己的小孩偏食厭食,就不假思索地給孩子補鋅。然而,營養專家表現出的態度,卻與父母給孩子補鋅的熱情截然相反。專家說:“真正缺鋅的人很少,只要飲食均衡都不需要額外補充。”
誤區一:看著廣告來“補鋅”
從“孩子厭食挑食都是缺鋅”,到“最近我的孩子不愛吃飯,注意力也不集中,原來是缺鋅”,爸爸媽媽們耳朵裡廣告聽多了,也開始落實到行動上。甚至有些家長直接買來各種鋅劑給孩子吃。
那孩子到底該不該常規補鋅?醫學專家表示在沒有診斷鋅缺乏病之前,不需要預防性補充鋅劑。最重要的是注重合理膳食結構,及時給寶寶添加輔助食物,食補永遠是最佳的選擇,蛋黃、瘦肉、魚、動物內臟、豆類和堅果類含鋅較豐富,從輔食中嬰兒也能攝取鋅。
董小燕醫師表示,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發育遲緩,智力低下等問題紛紛給孩子補鋅。但是如果補鋅過多,可能就會影響鐵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身體需要多種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一定要均衡,缺乏任何一種都可能引起病症。
誤區二:盲目相信發鋅檢測
安安是某幼兒園一名四歲的中班學生,有一天媽媽來接他時幼兒園向母親發了一張檢測表,表明通過對孩子的頭髮進行檢測,發現小孩包括鉛、鋅等多種微量元素缺乏,並推薦家長們購買相關的產品。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一些機構在廣州地區的幼兒園推廣頭髮微量元素檢測,而後向“指標有問題”的小孩家長推銷產品。焦急的媽媽們也都會病急亂投醫,相信檢測結果,心急之下買回一大堆補鋅產品。有的甚至吃開頭之後,就會一直讓小孩服下去。
廣州軍區空後醫院亞健康門診主任孫安莉表示,現在的家長給小孩補鋅卻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以發鋅檢測為依據(即以頭髮檢測微量元素得鋅指標為依據)給小孩補鋅,這是錯誤的。
她說,早在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指出,“發鋅只能作為群體營養及環境污染監測指標,不能作為判斷個體鋅營養狀況的可靠指標”。而在臨床上也發現,有些小孩通過發鋅檢測會出現假陽性,即頭髮檢測出來的指標是缺鋅或鋅低,但實際通過血鋅檢測其指標完全正常。因此,孫安莉提醒發鋅檢測很容易出現誤診或漏診。
誤區三:補鈣補鋅一起上
鋅製劑與鈣、鐵同一時間內服用,會影響吸收。
目前國際醫學界對鈣、鐵、鋅在人體吸收過程的研究發現:在服用含鈣、鐵、鋅的複合劑時,鐵、鋅降低了鈣的吸收,而鐵和鋅幾乎不被吸收,打個比方,一輛車只能坐倆人,倆人非要同時上車,那車就開不了。因此,在服用有機的鋅、鈣補充製劑時,一定要注意“先補鋅,再補鈣”,至少間隔2-3小時以上。通俗的說,鋅和鈣放在一起會“打架”!
現在市場上很多微量元素的複合劑產品,號稱鋅鈣一起補,這都是不科學的,他們藉消費者對“營養越多越好”的誤區,以此作為營銷手段。所以家長們在選擇補鋅產品時,最好找那種針對性的補鋅產品,千萬不要求快求方便,否則補再多也是白費力氣。
專家提醒:
社會上一些關於兒童頭髮黃、有多動症傾向,就是缺鋅的說法,其實都很片面。要明確是否缺鋅,最明智的做法是到醫院做個化驗,若血鋅檢測低於正常值,結合臨床症狀、膳食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後,才應考慮適當補鋅。而且,缺鋅不嚴重時,藥補不如食補。我們日常吃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鋅,從食物中補充鋅元素是完全可以的。
一般說來,貝殼類海產品含鋅最為豐富,媽媽可給稍大點的寶寶燉一些海鮮湯,如扇貝、海螺、海蚌什麼的。此外,動物肝類含鋅量也較高,把鴨肝、雞肝剁碎了,再加上蛋黃製成泥狀輔食,比較適合年齡較小的寶寶進食。
對於不愛吃葷菜的寶寶來說,蔬菜、水果中同樣含有鋅,花生、核桃、栗子等堅果也是寶寶補充鋅元素的很好選擇。
經過一段時間的食補後,效果依然不是很明顯,那麼寶寶可以服用一些補鋅劑,但是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且服用3到6個月之後要進行一次血鋅檢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