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對孩子“精神虐待”?
如今的年輕父母對子女不再有長輩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陳舊觀念 ,靠體罰孩子而達到家教目的的做法,已被大多數父母放棄。但是,一些年輕父母因望子成龍心切,或有意、或無意,採取諷刺 、挖苦 、揭短等手段,使孩子在精神上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傷害,我們姑且稱之為“精神虐待”。
一、虐待的具體表現
對孩子實施精神控制。一些家長不是請家庭教師,就是找來各種各樣的復習題讓孩子做。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家長用習題填得滿滿的。“生活中最高興的事情是玩,最煩惱的事情是學習壓力”。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調查中,多數接受調查的孩子對問卷上僅有的兩道自由回答題作出以上回答。
警告、恐嚇。家長對孩子講得最多的話不外乎是:“這次考不好,就不給你買玩具”;“你不好好學習,就休想到公園去玩” 。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有的孩子的學習動力變成了只是為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
缺乏鼓勵,故意貶低孩子的能力。一些家長為刺激孩子加油學習,故意用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長處相比,甚至在大眾場合,不顧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缺點冷嘲熱諷,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因害羞而把學習抓上去。
二、為什麼在精神上虐待孩子
高期望值,使父母對孩子要求越來越嚴。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高期待已成為困擾我國年輕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緒。一項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幾乎是100% 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好;最惱火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差。80% 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成為腦力勞動者。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如此之高,是造成對孩子精神虐待的心理動因。
三、“精神虐待”下的孩子難成才
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傷害,可能比肉體上受虐待的兒童更大。這一切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將是永遠也抹不去的陰影。其實,孩子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們難以迴避的話題:遼寧1.7萬中學生心理素質檢測表明:心理異常的比率達35%,心理疾病的比率達5.3%。反映在學生行為上表現為厭學、出走、自殺、早戀、打架、罵人等。孩子的心理問題,無不可以上溯到家長對孩子造成的精神壓力上。
孩子的精神負擔重,自行活動時間少,不與小夥伴交往,缺乏天真活潑的環境,就會導致不愛說話、不合群、孤僻、冷漠、缺乏適應能力、靦腆怯生。孩子的精神受鉗制,沒有自己的思想空間,沒時間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創造,就會使孩子創造的花蕾過早地凋謝。
四、要以正確的心態教育子女
管教孩子是天下父母的重任,是一門學問,它還應該是現代父母的必修課,最關鍵的是必須先具備一個穩定的心理狀態。家長要學習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犯錯誤的孩子,切莫要怒不擇言;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身體語言以促進親子關係;用以身作則去強調和堅持某些基本的人生準則,比用語言向孩子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切莫禁止孩子做的,自己卻在我行我素地做,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卻不做。
留言列表